2012年7月22日 星期日

沙門氏菌 ~ 食入不潔食物造成


沙門氏菌(Salmonella)是一種格蘭氏陰性桿菌,是引起細菌性腸炎的主要病菌之一。可分為兩大類:第一類是傷寒沙門氏菌和副傷寒沙門氏菌,第二類則是非傷寒沙門氏菌,通稱沙門氏菌腸炎。非傷寒沙門氏菌感染是夏天最常見傳染病之一,但在一年四季都可看見,大多以急性腸炎表現。感染初期症狀以食慾減退、嘔吐、腹絞痛最為常見

吃下被污染的食物為主因
沙門氏菌主要的宿主是動物,會寄生在人類以外的宿主身上,包括家禽、家畜及爬蟲類(如烏龜、蜥蜴)這些動物的糞便或分泌物,經由動物製品(雞蛋)或人類吃下被污染的食物,或飲用水有可能被感染。

沙門氏菌不僅污染「蛋殼」而已,它也會侵犯蛋本身,所以,喜歡吃生蛋或半熟蛋的人容易被感染。蒼蠅也可能是病媒之一,假如它沾過病人的糞便或含沙門氏菌的雞糞,再沾到我們的食物上,就可能會致病。除此之外,鮮奶、火腿、魚蝦、小寵物(如烏龜)等均是感染主要來源。沙門氏菌潛伏期約六至七十二小時,通常是十二至三十六小時。

沙門氏菌引發的症狀主要為急性腸胃炎,一般在吃到污染的食物或飲水後六到四十八小時出現症狀,急性腸胃炎的症狀輕則黏便、水便、腹痛、發燒(約70%以上病人);重則血便、腹脹、高燒不退、劇烈腹痛、甚至嘔吐。感染初期症狀以食慾減退、嘔吐及腹絞痛最常見;接者水瀉或出現帶有黏液或血絲的腹瀉。典型的沙門氏菌腸炎之糞便惡臭,且呈深綠色並帶有血絲。沙門氏菌感染一旦併發菌血症,則會有發燒、寒顫、發汗、厭食等症狀,可持續數天到數週之久。

治療原則:預防脫水、減少乳品
治療以維持水、電解質平衡為重點,輔以必要的對症處理。輕、中度失水可予口服葡萄糖——電解質溶液,重度失水則需靜脈補液,經過支持性療法後,上述症狀一般於七天內緩解。

建議暫停或減少牛奶或其他奶製品、甜食以及油膩食物,等腹瀉狀況改善後再逐步恢復。大部分的沙門氏菌腸炎經過症狀治療,都可以在1~2週內康復。但是有少數卻可能會出現較為嚴重的併發症,包括脫水、敗血症、腦膜炎,或是腸阻垂、腸穿孔,對於這一群病人,如能早期診斷,並投以適當的抗生素治療是最重要的課題。

沙門氏菌腸胃炎若無併發症,不須給予抗生素治療,否則不但不能縮短病程,反而會延長沙門氏菌排泄的時間。如果感染者是不足三個月大的嬰兒、或罹患惡性腫瘤者、或免疫功能不全者、或接受免疫抑制性藥物治療或併發嚴重結腸炎等,則須使用抗生素。

改善飲食衛生及清潔
預防沙門氏菌食物中毒主要透過防止細菌的繁殖及蔓延。防治上,要注意環境的清潔與衛生,特別是家裡有飼養家禽、家畜,或是有養寵物的,應妥善處理糞便或分泌物,並應多洗手,勿食用未經煮熟的食物。

處理食物前要徹底洗淨雙手,避免相互污染所有食物,必須煮熟及放進冰箱。剩餘的食物最好棄置,如要保留,應放進冰櫃,食用前必須再將其煮透;此外要保持廚房及其週遭環境清潔,並避免食物及用具受沾污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